公立医院医护比要达到1∶2,护理还有多少潜力待释放?

如何能够尽快实现医护比1:2的目标;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护理队伍如何建设?

近日,备受关注的《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文件发布。《意见》对护理队伍建设提出了很高的期待,明确指出:增加护士配备,逐步使公立医院医护比总体达到1∶2左右。

事实上,“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规划中,曾提出医护达到1∶1.25的目标,而被称作“十四五”期间纲领性文件的《意见》,又提出医护比逐步达到1∶2左右,可见国家对于加强护理队伍建设的决心之大。

那么,当前国家为何对扩充护理队伍如此迫切?如何能够尽快实现医护比1:2的目标?当前护理队伍建设存在哪些问题?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护理队伍如何建设?

医护比、每千人口护理人数严重不足

护理队伍短缺,一直是世界范围的卫生难题,在我国这一问题更加严峻。

近年来,我国护士数量以每年几十万人的速度增加。截止2020年底,全国注册护士数量达到470万,较十年前中国的护士数量增加了一倍以上。然而从医护比、每千人口护理人数来看,在世界各国家近乎倒数。

数据来源: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健康界制图

医护比例不仅反映该地区对医护人员职业发展的重视程度,还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医疗保障水平。早在十几年前,英国、德国、泰国、日本等国医护比例都已经超过了1∶4,芬兰、加拿大等国的医护比例甚至超过1∶6。

而在中国国内,直到2014年开始,曾经长久以来医护数量倒置的局面才得以扭转。到了2020年底,这一数字才达到1:1.15。

数据来源: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健康界制图

此外,从每千人拥有护士数来看,欧盟制定的基本标准为8人以上。而根据2018年世界经济合作组织统计数据,挪威每千人口注册护士的数量是17.74,瑞士是17.19,日本是11.76,美国为9.8人,韩国是7.24。

相比之下,我国每千人口护士数虽然逐年上涨,但是2020年底才达到3.35人。

世界经济合作组织2020年报告显示,我国每千人口护士数,在该年度报告参与国家中,仅高于南非、哥伦比亚、印度以及土耳其等,位居倒数。

数据来源: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健康界制图

“护理人员的质量结构也是影响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健康福祉的重要因素。” 美国护理科学院外籍院士、复旦大学护理学院副院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护理部主任张玉侠教授告诉健康界,2020年的卫生统计年鉴显示,我国本科及以上学历仅为23.8%,而美国早在2013年本科及以上学历护士占比就已达到55.5%。

数量严重不足,加上整体学历层次不高,限制了多元化护理角色的建立,制约了我国护理队伍的长足发展。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护理队伍建设需求迫切

护理人员不足问题并非一时之功可以解决。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为何对护理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因为公立医院的体系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服务创新以及管理创新等高质量发展规划等,都离不开护理全力、全员、全要素的参与。”张玉侠教授分析。

人才是高质量发展最根本的动力。护士是医疗系统人数占比最高的卫生技术人员。而从医院的功能定位看,护士更是全方位、全周期医疗服务的重要提供者。因而,护理队伍的整体水平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立医院的功能定位与时代使命能否顺利达成。

保障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是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肖明朝告诉健康界,护理队伍建设和患者安全息息相关。他曾经翻译的一篇文章显示,根据对40多万名患者和欧洲26,000名护士调查的数据分析后发现,当护士报告称由于没有时间而缺少必要的护理时,普通外科手术后的死亡率会增加。根据患者和医院特征进行调整后,每增加10 %的护理缺失报告就增加16%的死亡风险。

健康界梳理国内以往院感事件通报,护理人员配备不足问题再三被提及。不久前,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发生院感事件。事后国家卫健委调查通报表示,导致该事件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医院对于发生感染风险较高的新生儿科,未落实人员配备要求,护理人员数量严重不足,床护比不达标。这些足以证明护理人员配备不足,给患者安全带来的隐患。

“护士可以有效弥补目前中国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人力资源不足问题。”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党委书记黎志宏告诉健康界。开业护士(NP)在美国是高级实践护士的分支,在相关法律界定的范围内还有诊断、处方、转诊建议的权限。美国、英国等全球40多个国家,均通过培养开业护士的形式,有效地填补了基层医疗卫生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已经高达2.4亿。加之三孩政策实施后母婴护理需求必然增加,更加彰显护理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和急迫性。

护士离职率平均每年5%,职业发展痛点犹存

多位业内受访者纷纷表示,当前背景下,若护理建设成为一支与人民群众需求相匹配、与医院发展相契合的队伍,将极大助力公立医院在高质量发展跑道上加速前进;反之,护理若不能主动响应高质量发展战略,公立医院则难以全面提高、释放服务效能。

2020年底的中华护理学会第十届护理学术年会上,时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的焦雅辉曾强调,要想实现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基础护理还要进一步的加强。要在优先发展基础护理上,加强专科护理。

然而,值得关注的是,依然有不少护理人员正在流失。“护士全国离职率平均每年在5%左右,甚至更高。”天津市健康教育协会副秘书长马嘉睿向健康界透露了这样一个数字。究其原因,主要由于编制、待遇、晋升等因素所限。此外,职业压力过高及体力负荷透支也是护士离职的主要原因。

张晨(化名)于10年前离开护理岗位,现在在医院宣传部门工作。她告诉健康界,当初离开临床是因为身体健康出了状况,不适宜再从事夜班工作。因为有良好的文字功底,她在医院宣传岗位上干得风生水起,对于转行她并不感到后悔。

而对于护理学生王玲(化名)而言,临床职业生涯尚未开始便已结束。当初,她选择护理专业是因为自己从小体弱多病,经常去医院打点滴。印象中护士姐姐口罩外的眼睛特别明亮,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选择护理专业后,尽管学习过程比想象中艰难,但她也没有退缩。

反而是面临进入临床工作岗位时,她发现,除了护理工作繁琐、压力大,待遇不高,能进入什么水平的医院,获得什么样的执业环境,也与她的预期大相径庭,她决定朝卫校老师的方向努力,不从事临床护理工作。

基层问题更为严峻。中部地区一家地市级医院护理管理者陈晓(化名)告诉健康界,她所在医院招聘护理人员并不难,然而大多是内部招聘,走关系的情况并不鲜见。而由于基层医院护理人员没有职业规划、普通护士不定科,没有归属感等原因,每年都有相对成熟的护理人员离开,改行或者回归家庭。“人员流失了,就重新招聘进行补缺。哪个科缺人就把人安排哪里。”如此循环,基层护理人员很难有明确的职业规划。

此外,我国长期以来“重医轻护”的现象不易扭转。在人们传统观念里,医生是医疗活动的主导者,护理人员只是配合的角色,使得他们的社会地位以及受尊重程度偏低,劳动价值体现不足。

2020年的一场大疫,一定程度上凸显了护理人员在医疗战线上无可替代的价值。前文提到的讲话中,焦雅辉对近3万名援鄂护士的评价是“所有的新冠肺炎病人,都是我们护理人员一个个看(护)回来的!”

但不可否认,在荣誉光环下,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护理队伍建设仍面临以下难关:

1.硕士以下学历的,在三甲医院通常只能以合同制甚至派遣制身份就业,造成护理队伍不稳定;

2.国家生育政策的调整,使得部分25~35岁之间的护士,需要2~3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孕育、生产、哺乳,使得临床护理人力资源紧张;

3.对于一些职业风险性较高、压力较大,绩效奖金较低的专业,如感染科护士、儿科护士、老年科护士等,从业选择的人员就更少。

此外,在护理人员职业发展问题上,“赋予处方权”的瓶颈尚未突破,使得护士在职业进阶上缺乏“技术支撑”。而呼声甚高的《护士法》迟迟未出,当前的“条例”对护理事业保驾护航力度不够。这些都是“医强护弱”局面尚未扭转的重要原因。

扩大护士培养规模,拓宽人才职业路径

未来,深化医疗机构和高校间人才需求与培养的协同决策机制,加大护士培养力度,扩大护士的培养规模,增加我国注册护士总量。这是从数量上的护理队伍建设愿景,也是医疗行业的共识。

如何进行人才培养协同,从而扩大护士培养规模?马嘉睿建议,可以实施订单式培养模式,对护理专业学生就业提供保障。

护理学科实践性强、临床发展日新月异。如何构建全方位、全过程、深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

中华护理学会理事长吴欣娟曾在一场学术论坛上介绍,应当鼓励医院和学院教学管理体系共建,推动教学管理互动。教学活动组织双方共管,临床教师和院校教师共同参与教学目标及计划制定、双方教师联合考核,让院校教师与临床教师的合作贯穿教学活动的整个环节,护理教育及时跟进临床需求和发展。

培养人才更要留住人才,使得护理人员愿意从事临床工作。对此,多位业内人士建议:

1.医疗机构应进一步落实同工同酬制度,使得编内、编外护士晋升、进修等职业发展通道机会平等;

2.不断为护理人员提供和改善科研、学术等平台;

3.加强护理队伍待遇保障,拓宽职业路径及职业发展方向,加强护士队伍权利维护路径;

4.还要在全社会树立护士良好形象,不断提高护士社会地位,改善护士职业环境。

除了切实改善执业环境,对于高层次护理人才的培养,要建立更科学的人才体系,为人才不断“升级”提供空间,同时医疗机构也要重视护理人才的顶层设计。

基于多年来护理管理工作的经验,张玉侠提到,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要有高层次护理人才甚至国际级的护理科学家来引领,她们必须具备现代化管理理念和能力。同时,通过建设完整系统的护理学科体系、促进护理跨界交叉融合、提高护理人力培养规模和质量、实现科学化管理等举措驱动护理加速迈入高质量发展跑道。

当然,对于加强护理队伍建设,国家在顶层设计层面一直在持续推动。今年护士节前夕,国家卫健委再次强调,将加强护士队伍建设作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持续增加护士数量,提高整体素质,适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总体需要。

无疑,健康中国战略的最终实现,离不开护理行业的助力。而胜任好这个角色,意味着护理队伍需要被给予更大的空间,激发更大的活力,释放更大的潜力。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电话:0086-10-88828000

传真:0086-10-88828231

媒体合作:0086-10-88828175

品牌活动合作:0086-10-88828063

广告合作:0086-10-88825964